来源:《中新网》 2015.03.11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赵晔娇)“有些项目,要是等个两年三年,说不定熬不到天亮就死掉了。”11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在全国两会上为医药企业呼吁,改革招标制度,打通新药产业化瓶颈,让创新医药早日惠民。
一种新药,从研发到审批,中间要多久?
丁列明给出的答案是10多年:这中间要经历技术关,审批关、资金关、产业化关,还有市场关。
药品进入市场所经历的“长途旅行”是很多医药企业熬不到“天亮”的重要原因。“招标周期的不规范,导致中国有近三分之一的新药在上市两年之后仍不能进入任何一个省进行销售。”丁列明说。
据丁列明介绍,中国不少省份已经超过3年没有进行过新的药品采购招标,其中不乏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这样经济发达的省市,最长的已经有近5年未进行过新的招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药的专利期。
新药的专利保护期也就20年,减去漫长的研发和审批过程,最后留给企业的,在专利期内销售新药的时间短短数年。
为了国产新药能够撑到“天亮”,丁列明建议完善新药定价机制,规范招标周期,革新招标制度。
“一个新药的诞生可能就意味着一种全新治疗手段的诞生,应该让中国患者及时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因此招标应明确每年一次,在这期间上市的药品可随时备案采购,以保障临床用药需求。”丁列明说。
新药流通进入市场后,“有药没钱吃”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当下,国家医保目录每4至5年一次的更新周期。特效药享受不到医保,倒逼患者海购仿制药或者因为买不起进口特效药而放弃治疗,这样的案例近年来不断见诸于媒体。
“在部分地区已经完全可以让民众摆脱‘有药没钱吃’的窘境,比如浙江省、山东省青岛市均率先通过价格谈判机制,患者、医保和企业三方共担,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国产靶向特效药物凯美纳列入医保报销范围,参保患者最多只需自付1.2万元即可全程使用凯美纳。”丁列明说。
凯美纳是贝达药业研发的创新药。在浙江和青岛等地,由于凯美纳的上市和医保的谈判机制,已经促使进口同类药的赠药前自费购药周期从最初的6个月逐步缩短到了4个月,迫使原本高高在上的进口药开始降低价格,市场竞争显著减轻了医保基金压力。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政府还没有开始这方面的行动,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甚至看到不断有省市级医保部门一边在抱怨基金不充裕,一边在有同类高品质国产品完全可替代的情况下将高价进口药纳入报销目录,而性价比更好的国产新药却无缘由地被排除在外。”对于这种情况,丁列明很不理解。
因此,他建议,建立创新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快速通道,确保患者对新药的可及性,规范医保药品目录更新调整周期。此举,也能激发药企的创新动力。
“对于创新药,已经获得价格批准的,国家应明确鼓励尽早进入临床使用,新药通过快速通道进入医保目录的品种,建议不再经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医院二次议价环节,从而尽快使患者可及并受益。”丁列明建议,将医保品种更新周期缩短至每两年一调整、一年一增补,并严格执行。
“还要完善药品退出机制,对那些沉淀多年的药品进行清理。”丁列明最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