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列明表示,建议完善癌症药品供应机制,特别是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癌症药品与抗疫物资同等待遇,确保癌症患者的看病和用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医药产业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药研发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是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战略安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接受第一财经的连线采访时说。
这次始于湖北武汉的新冠疫情,一度导致全国大部分医院的正常诊疗活动停摆,进而也影响到部分癌症患者的用药可持续性。
丁列明所在的贝达药业(300558.SZ),是一家针对恶性肿瘤、糖尿病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创新药企,公司也成功研发了我国首个靶向小分子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
丁列明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盐酸埃克替尼作为一个救命药,关乎着全国众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安全,为全力保障肺癌患者在疫情期间药物的不间断供应,疫情防控期间,公司第一时间也协调安排药品物流运输,各地经销商适量加大了安全库存量。
以这次疫情为鉴,如何保证癌症患者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的用药安全,成为了他关注的重点。
丁列明透露,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将继续围绕我国百姓的临床需求,就自主创新药的发展提出建议,其中之一,就是建议统筹推进国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国家癌症防治行动相结合,完善癌症药品供应机制,特别是在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癌症药品与抗疫物资同等待遇,确保癌症患者的看病和用药。
这次的疫情,也一度波及到药企的新药临床研发,部分临床研发项目被迫暂缓。丁列明表示,此次两会,他也将建议相关部门对临床试验在研项目提供政策与执行层面的支持,对已经完成临床研究正在接受上市审批的抗癌药等重大疾病治疗药物,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借鉴国际已有经验,先批准上市,尽可能减少疫情对于重大疾病治疗药物临床试验的影响。
丁列明表示,这次疫情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以创新药物研发和精准医疗为重点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大势所趋,但行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是药品审评审批、鼓励支持创新药发展、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等策密集出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挑战是进口药中国上市时间大大缩短,加大了国内药品市场的竞争。
“2018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出台《关于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审评审批相关事宜的公告》,对临床急需境外已上市境内未上市的药品开通了‘绿色通道’,进一步缩短了审批时限,罕见病治疗药品的审批时间为3个月,其他急需治疗药品为6个月,一方面大大缩短了进口药品的中国上市时间与国际首次上市时间的间隔,相比进口而言,同样是临床急需的国产创新药审评审批时间至少需要11个月,两者之间相差近一半的时间,给国产同类药物的研发将带来比较大的压力。”丁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