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贝达药业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571-86130357     加入收藏 | 在线反馈English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财联社》:两会前瞻|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多措并举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 2023-03-03

财联社3月3日讯(记者 卢阿峰)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今年将带来多项提案,包括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和技术审评、加快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审批进度等。


三箭齐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中国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到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33%,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度提升到8%左右,进入全球第二梯队。


丁列明观察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全球第一梯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一产业由于事关医疗卫生安全,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制高点,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生物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即使进入临床研究后成功率也只有1/10,国际上允许创新药上市后自主定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利润,让药企收回投资并一定盈利,从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丁列明建议,创新药定价上,应该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5年内自主定价,并在医保谈判与支付和院内使用上给与支持,例如制定合理报销价格,提高报销标准,适当延长谈判周期,把新增适应症自动纳入报销范围;对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的国谈创新药,不列入“药占比”考核,促进创新价值实现。


据财联社记者了解,随着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相较过去几年,2022年投资方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势。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整理,2022年全球共发生3,20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量为52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在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分别同比下降了16.3%和36.6%。


“2021年下半年起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显著减少,大量仍在研发阶段的科技研发企业面临较大融资困难,甚至相当一部分陷入困境。为此,必须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丁列明建议在股票发行实行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实行IPO、再融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使生物医药企业可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推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另外,丁列明还认为,高端人才是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建议科学研判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局势,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基本策略提供指导,并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保障他们以‘十年磨一剑’精神潜心创新研发。”


研制精准医学相关政策 加强与药企之间交流


众所周知,中国的精准医疗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是中国医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之一。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需求巨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病等疾病发病率逐步上升,需要更加精准、个性化、高效的医疗服务。精准医疗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精准医学是未来方向。迈入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作为新生事物、前沿科技,代表着发展趋势,其研发和技术审评需要引起迫切的重视。丁列明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化定制药物能够为难治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选择,并已具备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个体化定制药物已经在欧美医药强国掀起了研究热潮,并在细分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因此,丁列明建议,国家审评部门随时跟进这类新技术发展,及时研讨,制订技术指导原则和对应的审评要求,以推动这一治疗领域有序发展;国家药审中心可成立专门机构,如先进治疗技术部来专门负责新技术药物的审评,并加强与药企的技术、科技沟通交流。


据丁列明介绍,美国FDA自2019年成立直属中心Oncology Center of Excellence,注重与学术界及制药企业的沟通,以期解决审评过程中遇到的特定挑战,并确定了九个优先研究领域,其中第一个就是针对肿瘤新生抗原的个性化药物。欧盟EMA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先进技术疗法委员会,负责与专家学者就先进治疗医药产品进行沟通,旨在加快前沿创新药物的临床试验和上市的审批。


“建议CDE参照类似做法,进而解决临床上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丁列明补充道。


上一条: 《21经济网》: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个体化定制药物研发和技术审
下一条: 《中新经纬》:【财眼观两会】丁列明委员: 建议提高创新药报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