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之际,财经网医药健康了解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带来多项建议,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就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丁列明提出三方面建议,涉及创新药定价、金融投资支持生物医药发展、打造更好创新创业人才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特点。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花费10年时间、10亿美元,即使进入临床研究后成功率也只有1/10。
丁列明认为,“创新药定价需综合考虑研发成本、医疗价值、市场规模等多个方面,研发成本不仅要看生产制造成本,还要考虑前期巨大的科研投入。”
为此,丁列明建议,在创新药定价上,让国家在医保谈判中占据主动,把定价权和医疗卫生战略安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另外,在加强金融投资支持生物医药发展方面,丁列明认为,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引导,让投资者敢于投资,创新者敢于创新。
对此,丁列明建议,在股票发行实行全面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对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实行IPO、再融资“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支持优质生物医药企业IPO、再融资的募集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合理宽松审核要求,使生物医药企业可利用二级市场真正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通过发股购买资产等方式进行有效并购,适度提升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集中度,提升龙头生物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鼓励政府产业基金在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中发挥关键作用,明确生物医药创投基金所得税按20%征收,促进国有及民营资本投资生物医药,推动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而在打造更好创新创业人才环境方面,“高端人才是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丁列明建议,“科学研判未来国际人才竞争局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基本策略提供指导,并为海内外高端人才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精准医学是未来方向。迈入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定制药物作为新生事物、前沿科技,代表着发展趋势,其研发和技术审评需要引起迫切的重视。
“这类个体化定制药物引领着新药研发的方向,同时也因为研发时限和成本,给新药研发和审评原则带来了新挑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确认上带来了新认识,成为药品监管面临的新课题”,丁列明表示。
为此,丁列明建议,国家审评部门随时跟进这类新技术发展,及时研讨,制订技术指导原则和对应的审评要求,以推动这一治疗领域有序发展;国家药审中心可成立专门机构,如先进治疗技术部来专门负责新技术药物的审评,并加强与药企的技术、科技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