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贝达药业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571-86130357     加入收藏 | 在线反馈English
新闻中心 / News Center
《健康报》:贝达药业启动中国制药的原创梦想
日期: 2013-10-29

医药界的“中国合伙人”

  2013年8月13日,国际著名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全文发表了一个由中国企业研制的抗癌新药——埃克替尼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成为第一个在该杂志上发表临床研究结果的中国创制新药。该试验对埃克替尼(凯美纳)和吉非替尼作为二三线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证实埃克替尼与吉非替尼相当或更优。这是全球首个此类药物的头对头比较的研究。

  《柳叶刀》同期刊发的编者按高度评价了这一新药:埃克替尼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的抗癌药,开创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制的先河,代表了肿瘤领域的一个里程碑,是一个完美的成功案例。

  凯美纳的背后是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新药的横空出世让他们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样板:那么,他们启动这一伟大梦想的钥匙是什么呢?


  贝达药业,是10年前3位年轻的海归博士梦想之路启程之地。在这里,他们十年磨一剑,诞生了一个海外团队回国研发并推向市场的重大新药——凯美纳。

  在贝达,既能让人们回味创新之路的艰辛,也能同享成功之后的自豪,更能看到未来中国实现创新梦想的希望。今天的贝达人说:“我们很庆幸,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上世纪80年代,3位有着不同经历的中国青年在大学校园中相识、相知,从一个破旧的厂房开始了英语培训学校的创业历程。

  他们的故事透射出了很多当代青年企业家走过的路,在我国医药领域就有一个经历极其相似的团队,同样是3位年轻人,同样有着海外经历,同样与一个破旧的厂房有着不解之缘,同样心怀梦想。

  这3位“医药合伙人”就是贝达药业的3个创始人:医学博士丁列明、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印祥、医用化学博士张晓东。他们各有所长,涵盖了新药研发的上、中、下游。他们都是留学美国,学成之后带着技术和项目,于2003年回国创业,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由于对埃克替尼研发项目前景的信心,已经有了一定经济实力的丁列明成为了最早的股东之一,并在之后担任了贝达药业的董事长。另两个大股东都来自杭州,所以今天的贝达药业落户在了杭州的余杭。

审评专家们眼前一亮

  凯美纳的通用名是埃克替尼,一种靶向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撤酶抑制剂(EGFR-TKI)。

  美国科学家Stanly Cohen在1960年首次发现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R),并因此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近年来,这一靶点被视作人类攻克肺癌的希望,制药企业竞相进行相关药物的研发。埃克替尼也是针对这一靶点的,当时几家跨国公司已有产品进入临床研究。

  几位海归博士2003年3月回国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继续进行埃克替尼的早期研究。当时简陋的科研条件着实让研发团队吃了不少苦头。埃克替尼的动物试验需要用裸鼠做,先让裸鼠患上肿瘤,然后观察药物的效果。当时是11月,药物所的动物房是老楼改造的,没有常温空调设备,冬天靠暖气取暖。不巧的是,那年北京还没供暖就闹了一场寒流,患病的裸鼠全都冻死了。两个月的试验功亏一篑。

  2005年,埃克替尼完成了临床前研究。那时,我国的新药研发尚未起步,整个医药市场都被仿制药占据,审评中心的专家们每天接到的都是毫无新意且不知真假的仿制药申请。2006年,贝达的博士们带着埃克替尼的临床试验申请,紧张而自信地坐在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评审会场。虽然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拿着一个完全创新的研究成果来报批,但还是令审评专家们眼前一亮,而科学严谨务实的汇报,让这次评审十分顺利地通过了。

  一个在理论研究和动物实验中都有很好效果的化合物,在人身上不一定就是好药,这一点博士们心知肚明。因此,临床试验从一开始就如履薄冰,几度险些夭折。

  “好马配好鞍”。贝达从一开始就确定要选择中国最好的临床试验机构,他们找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当时协和医院接受的临床试验项目基木上都来自跨国企业,临床药理基地的领导在电话中一听是小企业,电话里就直接拒绝了。贝达药业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印祥只好选择“闯宫”,争取到了半个小时的面谈机会,结果一聊就是1个半小时,从国际肿瘤治疗研究进展聊到药品的设计初衷和治疗机理,切中了专家的兴趣点。第二天,人家就接到了协和医院同意接受这个项目的喜讯,专家感慨说:“他们不是商人,是干实事的专家。”

向强者挑战

  2008年,贝达药业开始布局埃克替尼的Ⅲ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当时市场上两种同类药物已经名声鹤起,2003年,美国FDA批准吉非替尼上市。2004年,世界上第二个靶向抗癌药厄洛替尼在美国问世。

  在设计Ⅲ期临床试验方案的时候,参与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争议:要不要和吉非替尼做双盲的对照性试验?之前的新药都是与安慰剂对比,或者与化疗药进行对比。当时吉非替尼已经上市了,如果埃克替尼再跟安慰剂对比,很可能审批不能通过;而如果跟化疗药对比,虽然能上市,但在今后的市场销售中很难跟与其竞争。专家们建议直接跟吉非替尼做头对头的双盲对照试验,因为从动物实验和前期临床研究的结果已经可以看出,埃克替尼相对于吉非替尼是有优势的。

  试验方案设计出来之后,博士团队发现Ⅲ期临床的预算达到6000万元,光买进口药就需要2600多万元,但他们还是坚定自己内心的抉择,选择了27家国内著名医院的400个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双盲比对试验。到目前为止,埃克替尼仍然是全球唯一一个在Ⅲ期临床试验中采用阳性靶向药物对照试验的抗癌药。

  揭盲的日子是2011年6月15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的办公室里。Ⅲ期临床试验的盲底委托第三方公司上海泰格医药有限公司著名统计专家、中国医学统计学会主委苏炳华教授设计,两组外观一样的药物,每盒药有号码,号码掌握在第三方公司手里。当谜底揭开的刹那间,全场沸腾。这个结果不但预示着一个影响肿瘤治疗的新药物诞生,也预示着中国的新药研发终于在世界舞台上迈出了第一步。

  贝达人给埃克替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凯美纳。它的拉丁文意思是“肺的健康食品”。

医药界的“两弹一星”

  凯美纳的横空出世,给中国医药界带来了惊喜!

  2011年8月12日,建国以来最高规格的新药上市会在人民人会堂举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国际肿瘤大会上正式报告的水分子靶向抗癌药,也是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癌药。它打破了小分子靶向药物领域国外大型制药企业的垄断,标志着我国的药物创新有了质的突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上市会上对凯美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凯美纳的成功,为实现我国从仿制向创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作出重要贡献。原卫生部部长陈竺说:“这项重大突破,我认为是我们民生领域内,堪比‘两弹一星’成果的重大突破!”

  一直以来,我国的医药市场上除了外资企业的进口药,就是自己生产的仿制药,因而我国的《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是针对仿制药管理而制定。作为建国以来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真正走在世界前列的化学药,凯美纳的研发改变了外国人眼中“中国无新药”的历史,同时也为我国开创出了一套适合于新药的政策体系。

  2012年,凯美纳被列入美国权威机构发布的新药研发年度报告,成为该报告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国际机构认可的中国创制新药。同时,凯美纳还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专利金奖”及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行走在创新路上

  一家企业不能仅靠一种产品生存。贝达药业有着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凯美纳只是开始,能否研发出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药,对他们是一个考验。

  “现在贝达药业有11个1.1类的新药处在不同阶段研发中,但只有凯美纳上市销售。如果单靠这个产品的销售收入支撑这么多研发项目,压力非常大。”丁列明表示,现有的在研产品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有些做到一定阶段后会考虑技术转让,实现阶段性的价值,但要把中国市场的权益留在自己手里。

  贝达药业的产品线上“一枝独秀”的局面马上就会被打破。该公司预计不久后会上市一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首仿药。今年9月底,贝达与美国安进公司共同建立的合资企业-贝达安进制药有限公司已正式挂牌,推进安进公司抗癌药物Vectibix(帕妥木单抗)在中国的市场化,令中国患者受益,预计近年内能够上市。

  凯美纳的成功不仅对贝达现有项目的推进增强了信心,还吸引了很多海外研究团队的目光。不久时,一位海归博士带着一个已经进入Ⅲ期临床的糖尿病药物研发项目,辗转多处找到了贝达的联系电话。他们都希望借助贝达比较成熟的平台,推进新产品的上市。贝达药业已然成了这些团队首选的合作伙伴。

 1.jpg

  贝达药业5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凯美纳成果发布两周年学术大会上集体亮相(左起:胡邵京、王印祥、丁列明、谭芬来、朱凌宇)

在祖国做全球领先的事

                           ——访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

  一家2002年底才成立的公司在中国的医药行业中只能算是少年派,但在新药研发领域却是先行者。这样一家公司带来的不只是一种新药,研发过程于监管者而言是一次革新,于行业更是一次变革。

  学者出身的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谈及科研滔滔不绝,谈及产品有着抑制不住的自豪感,谈及政策完善更是由衷的恳切。

凯美纳难复制

  健康报:凯美纳的研发成功已经成为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样板工程,它对我国在制药领域创新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列明:凯美纳的研发过程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研发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因此过程上说完全重复是不可能的,但其中有一些创新的思路却是很乐意和人家分享的。

  凯美纳的成功可以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严谨扎实的基础研究,二是政策扶植到位。我国对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新药必须经得起严格的科学审评,经得起临床试验的检验,更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凯美纳的Ⅲ期临床试验是与已经上市的吉非替尼进行头对头的随机双盲对照性试验,我们的自信也是来源于扎实的动物试验和前期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另外,政策扶植在凯美纳研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不但提供了资金支持,而且国家药审中心还专门为重大专项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作为“千人计划”专家团队主导研究的项目,国家也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政策支持。在对创新项目的扶植过程中,国家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政策的着眼点越来越契合实际。

  凯美纳催生出新药审评审批政策和制度设计上的很多创新,这是它除了治病救人外,另一个重要贡献。

  健康报:在贝达药业今后的研发中,将如何借助于政策的力量,推出更多的研发成果?

  丁列明:贝达药业现在有11个1.1类新药在研,有几个也被列入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从资金方面看,专项提供了数额不小的引导资金,它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层面和品牌效应。在国家政策的宣传中,研发成果屡屡被媒体和文件提及,在专家领域和社会层面产生的影响力会让产品在上市前后得到更多的支持。

  同时,我认为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对中小研发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研发没有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支撑,更容易面临资金方面的困境,因为创新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2008年正值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凯美纳刚刚要开始Ⅲ期临床试验,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那时专项资金的支持就是雪中送炭,同时它也带动了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试验才得以顺利进行。

  另外,资金在支持方式上应该更加务实,而不是“听故事”给钱。对于好的项目,可以先给一部分启动资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投入,投入力度可以逐步增加。

95%的市场等待拓荒

  健康报:凯美纳2011年上市以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今后的增长趋势如何?会有什么样的障碍因素?

  丁列明:去年凯美纳的销售额是3.1亿元,今年将达到5亿元 。随着专家和患者对国产抗癌靶向药物的更加认可,销售额日益增长。

  凯美纳在新药准入阶段得到了各项政策的支持,但也遇到很多困难,如招标难、进院难、推广难和进医保目录难等。凯美纳已上市两年,完成招标的只有6个省份,全国95%的医院还配不到这一药品,如果相关配套政策不能及时跟上,仅靠“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扶植,还是孤掌难鸣,大大影响了它的临床应用。

  我认为,创新药应豁免招标流程,因国家本来就给了创新药自主定价权,招标对它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已主动选择价格为进口药的60%~70%,实际招投标过程中,因是独家品种,质量层次又高,价格一般不会明显降低。有时,因没有如预期砍价,价格不降反升,让医院和患者都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招标并不影响创新药的价格,但却大大影响了其进院使用。

  医保对于创新药也是一个“软肋”,现在凯美纳只在浙江省和部分地市进入了医保目录。在青岛,我们配合当地政策,尝试通过谈判机制分担患者的负担,效果非常好。

  健康报:凯美纳从回国研发到上市也经历了10年,回看贝达药业选择的这条路,您有什么样的感悟?

  丁列明:我们很庆幸,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我们不选择回国,充其量只能在美国完成阶段性研究,最后把项目转让给某一跨国公司。而在中国,我们完成了研究的全过程,把实验的成果转化为惠及病人的产品,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都十分显著,同时实现了我们海归人才的价值,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机会。

  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完成了一件全球领先的事情,能够造福于同胞,这种成就和荣誉感不是金钱可以替代的。回想埃克替尼研发中的种种困难和成功后的种种诱惑,我们庆幸自己坚持住了。

成功不只有幸运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贝达药业是中国制药行业中少见的幸运儿。

  3位海归博士回国创业赶上了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之时,正值用人之际,“千人计划”的出台让拥有5名国家级高技术人才的贝达尽享政策福利。

  2006年,埃克替尼进入临床试验赶上了我国对仿制药市场的整治力度达到高潮,中国正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药振奋药界士气,因此他们的出现让药审中心的官员们眼前一亮。在临床试验中更是好运连连。

  2008年,埃克替尼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他们被纳入了刚刚启动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不但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在后期的准入政策方面也亮起了一路绿灯。

  2011年,凯美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级别最高的新药上市会,不但成为“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样本工程,还为市场营销打下了艮好的基础。

  贝达人在采访中都坦诚了他们的幸运,但这种幸运源自于务实的选择,尽“人事”之后,“天命”自然会很好。

  创新与创造往往是从无马行空开始,太现实的人只会局限于现有的事物中,而失去了创意的灵感但贝达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意的瞬间可以是不受拘束的,但实现梦想的过程离不开务实的思维。

  凯美纳的研发源于中国科学家在美国的研究,但当他们发现,在美国的产业化存在着重重困难,而祖国却又十分需要这样的药物时,他们选择回国,这毕竟是他们熟悉的土地,有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拳脚。

  在埃克替尼研发成功之时,觊觎者无数,贝达面对诱惑选择了坚守,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和销售团队。如今贝达的市值已经比当初翻了几番,这种选择是源于他们对产品和中国市场的了解,不但让贝达在业界树立了艮好的口碑,还为中国患者带来了巨大福利。当问及是否要将凯美纳推向国际市场,丁列明坦言时候未到,贝达还没有运作海外市场的能力。对于在研的多个新药,丁列明团队已经为他们想好了合适的出路,有的抚养长大,有的收获阶段性成果。

  在荣誉和利益面前,贝达的科学家们表现出了难得的冷静,一次次务实的选择让命运一次次垂青。最近有本书,名叫《幸运不是天生的,是设计出来的》,与贝达的成功不谋而合。

 2.jpg

上一条: 《爱唯医学网》: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谈在中国的持续性创新
下一条: 《浙江日报》:做中国人自己的抗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