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一年两会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成为本届两会焦点话题,“存量改革+增量改革”齐头并进,“促创新+助转型”融合发展,如何找出改革的“最大公约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两会期间,证券时报记者将采访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代表委员,收集各方观点与建议,凝聚改革共识。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
“业内用‘十亿美元、十年研发’来评价一款新药诞生之艰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制定了多元化上市条件,这意味着许多中小创新型药企有望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新药研发‘补充弹药’。”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丁列明看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加速医药产业升级,利好创新产业(88.090, 8.01, 10.00%)链。“相信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涌现,驱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新’升级。”
上市后获资本助力
加大新药创制力度
证券时报记者: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后,有哪些获得感?
丁列明:贝达药业2016年11月在创业板上市,是创业板首家创新药研发企业。上市以来,我们在资本市场助力下,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加大新药创制力度,并受到认可。公司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上市8年多来,已经惠及25万多名晚期肺癌患者,总销售达到80多亿元。公司开展的凯美纳免费赠药项目,累计赠药近500万盒,市场价值超过95亿元。公司今年一季度业绩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63%,净利润1.3亿元,同比增长152.36%。
加速产业升级
利好创新产业链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本次上市规则的修订怎么看?
丁列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加速医药产业升级,利好创新产业链。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品创新壁垒较高,业内用“十亿美元、十年研发”来评价一款新药的诞生,但之前A股市场的上市标准较高,很多创新型药企收入和盈利不能达标,无法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募集急需的资金。
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制定了多元化的上市条件,以支持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企业上市需求,明确未盈利企业也可以登陆科创板和创业板,这意味着许多中小创新型药企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新药研发“补充弹药”。
相信有了资本市场的加持,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药涌现,驱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向“创新”升级。
证券时报记者:您对本次改革有什么建议或者诉求?
丁列明:从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的相关规则来看,体会最深的是增强了资本市场对医药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性,对于解决医药创新企业的融资困难迈出了切实一步,资本市场对包括医药创新企业在内的早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大。希望创业板各项改革举措能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早日打造成国际领先的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推动上市公司更好地释放创新动能。
借助改革春风
实现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此次改革对公司有何具体影响?
丁列明:对于贝达药业而言,首先要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强化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并严格执行,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公司经营信息透明、准确、完整、合规、及时地传递到投资者,进一步增进市场对于公司的了解与认可。
另外,注册制本身具备了高度市场化特质,能够直接加速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改善上市公司质量,从而有效稳定市场预期,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因此要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落实合规治理,提高公司经营水平及企业质量,同时也要求公司增强自身软实力,在资本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随着创业板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包容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贝达作为在创业板上市的创新药代表企业之一,有望借助改革春风,吸引更多优质机构关注,加速新药研发,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宏伟愿景。
围绕百姓临床需求
提出9份建议
证券时报记者:您这次两会建议是什么?为什么会关注到这些方面的问题?
丁列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发展医药产业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药研发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更是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战略安全。因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围绕百姓的临床需求,就自主创新药的发展等问题提出9份建议:《关于统筹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国家癌症防治行动的建议》《关于进一步优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建议》《关于针对疫情对新药临床研究造成影响的政策指导》《关于进一步优化人类遗传资源审批流程的建议》《关于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的建议》《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预防的建议》《关于抓住机遇加快我国医用呼吸机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的建议》《关于逐步禁止生产和销售电子烟的建议》《关于建立标准化大气污染防治网格监管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