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精神与制造业革命”为主题,300余位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人士汇聚一堂。董事长丁列明博士应邀出席并参与论坛讨论发言。
会议开始,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宣布开幕,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致辞。随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分别做主旨演讲。
本届论坛共设四场高端对话,第一场高端对话主题为“如何打造国家级科创中心”。董事长丁列明博士与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北京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杨建华、上海张江高科总经理葛培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张新国、中国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胥和平就此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丁博士在对话中表示,经过团队十年艰苦努力,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产品上市到现在四年时间,约有八万多晚期肺癌病人使用,疗效和安全性都很好,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越了同类进口产品。但是,在市场准入、国家采购等方面,依旧有很多政策瓶颈,严重影响其成果的更好转化和应用。就是说,从产品上市到病人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很长,与国外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如2013年底美国上市的一治疗丙肝新药索非布韦,2014年销售100多亿美金,2015年就做到200多亿美金。我们曾经设想,就这一个品种放到中国会有怎样的现象,说实话,做到零头都不可能。
以下为丁博士讲话实录
贝达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我刚才听中关村杨主任提到,园区发展应强调企业为主体作用,我听了很温暖。我们企业也在高新产业园区(杭州余杭),高新园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园区内的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为什么中关村那么成功,就是因为里面成功的企业多。我们是做医药创新的,今年是医药创新的大年,因为我们中国科技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就落在生物医药,即中国研发的青蒿素,给医药界带来莫大的鼓舞。2002年我们这个团队从美国回来,一直在做新药的研发。大家都知道,特别在座的集聚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的张江高新区葛主任很清楚,新药创制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与国外差距非常大。
我们经过差不多十年的努力,2011年终于做成了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用于治疗晚期肺癌。这个药上市后,打破了进口药的垄断,以更优的价格,更好的性价比,让中国的肺癌患者用上了自主研发的靶向药。到现在为止,已有八万多晚期肺癌病人使用。虽然全国经济下行形势很严峻,但我们每年还是以40-50%的速度增长,今年有望突破九个亿的销售。前不久E-药经理人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列举了近五年我们中国上市的创新药,我们这个产品是遥遥领先的。43个品种中,2014年上1亿销售的也就是四个品种,而我们的凯美纳销售达7亿,市场份额今年会超过了国外进口的竞争产品。这个产品越来越得到专家和病人的高度认可,也充分证明我们创新的魅力和价值。去年我们得到经济周刊的创新榜样奖,项目前后两次得到国家专利金奖。这个非常不容易,因专利金奖拿一次就很不容易了。今年通过多轮专家答辩,入围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前天新闻联播已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了入围的奖励名单。这样,凯美纳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获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化学药。这对我们医药界是非常大鼓舞,特别是海外留学生,他们非常高兴,我们终于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所突破。
但是,在我们的创新过程中,的确碰到很多瓶颈,很多困难。刚才葛主任讲了初创企业面临的很多困难,我们深有感受,非常赞同。这里我特别讲另外几点,就是成果出来以后,市场准入的困境,包括国家采购。这里面,我们很多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了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前面有嘉宾讲了很多国外的经验,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反差。葛主任可能知道,2013年底,美国上市的新药丙肝类药,2014年销售100多亿美金,2015年做到200多亿美金,市场进入非常快。就这个品种,我们曾经设想,如在中国上市会怎样的。说实话,做到零头都不可能。刚才也讲到,43个品种里面,大部分年销售仅几千万,甚至几百万,连投资的利息都不够。原因就在我们的市场准入有很多瓶颈。前不久,《中国经济周刊》有一个封面报道,做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一个小孩出生了,但脖子上拴个链子,严重影响他的生长。这个链子完全是人为的,如我们创新药进入市场所需的各地招标,进医院,配送等流程。我们经常接到病人的电话,这个药很好,但是医院里买不到。因为那里还没招标,还没资格或条件进医院。这最后一公里很长,有的地方得走5年或更长。还有国家采购,进医保就更难。
刚才葛主任讲到,习总书记去上海视察,去了做医疗器械的联影集团。他当时就要求大医院、公立医院能够多采购和使用国产医疗器械。我们深受鼓舞,觉得同样要鼓励多用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只要疗效和安全性可比,价格有优势。但实际情况令人忧心。经济周刊的封面报道里提到,在中国的一个省份,在医保招标谈判过程中,入围的都是进口药,我们这个自主研发的、性价比更高的新药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我们觉得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配套政策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和滞后。当然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些改变,最近国家卫计委联合15个部门启动国家谈判,我们的凯美纳在参与谈判的5个品种之中。在谈判中,也充分显现我们的优势,因为我们非常愿意与国家一起努力,让这样创新品种更好地服务病人,惠及民生。
另外,就像前面杨主任提到的,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创新动力。因为企业的确是创新主体,企业没有创新动力,后续很难持续创新,园区发展也成空话。提升创新动力,除了前面讲到的市场准入和国家采购外,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园区和地方,有不少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应在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税收优惠,支持和鼓励创新,特别是我们和国外差距比较大、与民生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做法。谢谢。